大洋最表层的水域是从表面到200米深处叫做光合作用带(Epipelagic Zone)。在这一层,阳光中大部分的可见光都可以照射进来,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就在这里生存。
接下来是 中层带(Mesopelagic Zone):从200米深一直延伸到1,000米深。中层带有时候也被叫做“暮色带”(twilight zone) 或者“中水带” (midwater zone),穿透到这一层的光线已经相当昏暗,也就是从这一层开始,我们能够看到产生冷光的生物发出的闪烁光线;许多相貌奇特,长得随心所欲的鱼都是在这一地带。
再往下就是深层带(Bathypelagic Zone):下一层被叫做“深层带”,从1,000米的深度延伸到4,000米深。这里唯一的可见光都是那些发光生物产生的,尽管这里的水压巨大,但大量生物在此生存,抹香鲸也可以潜到这个深度来寻找食物。由于缺少光线,这个深度中的多数生物都是黑色或者红色。
继续往下,就来到了“深渊带”(Abyssopelagic Zone),深度从4,000米延伸至6,000米,外文中的Abyssopelagic这个词汇来自希腊语,意思是“无底”,在古代的希腊人看来,大洋应该是没有底的。这里不仅黑暗,而且寒冷,水温接近冰点。在这里的压力下,很少有生物存在,存在的生物多数是无脊椎动物,例如蓝海星(basket star)和小鱿鱼(tiny squid)。
而深渊带以下的地方,中文叫做“深海带”或者“超深渊带”深海带(Hadalpelagic Zone):,这一层从6,000米深一直下降到10,000多米,一般只有在海沟和海底峡谷中才能找到这么深的地方。尽管这里有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冰冷的海水,依然可以发现生命。如同蓝海星和管虫(tube worm)这样的无脊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