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溪乡溪头村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城区西陲,紧邻福建省。距市区62公里,为宝溪乡乡政府所在地。溪头村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气息浓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是龙泉古青瓷传承地和现代青瓷成长的摇篮。
2013年被评选为“浙江最美乡村”。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最美村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溪头村是瓯江、闽江和钱塘江的“三江源头”,这里青山环抱,翠竹修林,宝溪水蜿蜒而下,村宅沿水而建,浙闽古道穿村而过,一片鸟语花香的山野,几处鸡犬相闻的农舍。安静的小村,沉浸在旧时光中,古朴的老宅,木门、花窗、庭院、人家,安之若素,幽静而温馨,见证着几代人的成长,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走进溪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不远处的竹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共有16个竹建筑,由来自美国、中国、哥伦比亚、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和越南8个国家的11位建筑大师完成。它们静静地坐落于群山怀抱中,与古朴的村庄隔溪相望,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似乎每一幢都像是“从宝溪的土里长出来”似的,颇为壮观。
溪中拾取的鹅卵石,垒成墙基;山上砍来的毛竹,搭成外墙;龙窑废弃的匣钵,装饰墙面……那些残喘留存的乡土文脉,那些即将消逝的乡土记忆,均被这些国际建筑大师们小心翼翼地拾掇起来,浓墨重彩地刻画于竹建筑的构造中。经过精心雕琢,凝聚了大师们心血的16座单体竹建筑终于落成。
来到溪头村,不得不提的便是披云山了。
披云山原名天师山,相传张天师在此修炼,为民造福,最后羽化成仙。元末朱元璋起兵,与福建陈友定作战失利,败退天师山。在追兵重重围困、朱元璋上天无梯入地无门感叹天不助我之时,山中突起团团云雾,遮掩了其藏身之处。陈友定举目四望,伸手不见五指,但听虎啸猿啼,还有兵将失足跌落悬崖的惨叫,一挨雾霭初散,鸣金收兵,空手而归。朱元璋躲过致命一劫,重整旗鼓。大明朝建立后,为感念天师山救驾之功,遂钦赐易名披云山。披云山从此以诡云之奇闻名浙闽,山中天师庙香火旺盛。闽赣香客前来朝拜张天师,溪头为首选食宿驿站。
披云山以云为奇,以石为景,堪称一绝。1680米高的顶峰堆积着形态各异的巨石,有的如将军屹立,有的如动物奔逐,宛若石城布石阵,在流云中或隐或现,玄之又玄。其中最大一块,方正如砥,力沉数万斤,叠卧在三块小石之上,称石棺,其寓意不知谁人可透彻解读。
披云山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万木葱茏,拥溪头入绿怀之中。溪头人将自己门前的溪流称为宝溪,即源自披云山。泉水从葱郁的片片绿叶上滴沥而下,从密实坚硬的岩缝中汩汩而出,清澈甘甜,灌溉肥沃的土地,哺育世代村民。披云之水好神奇,选择不同流向,就流经不同城市入海。向瓯江,到温州;向钱江,过杭州;向闽江,则奔福州而去。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宝溪就流往闽江向福州奔涌,与福建人民结一腔山水之情。
溪头的水就是披云水,被称为会呼吸的水。2010年上海世博会曾被浙江馆认定为指定用水。
溪头人爱水,更爱游鱼,放养鱼类成为他们世代相传的美德。溪头河段水浅速急,站在岸边或桥上,可望水下每一块卵石、每一种色彩。让外人感动的,除了水的纯净,更有大大小小游翔的鱼,或独行,或群集,或慢悠悠,或急切切,或摇头摆尾,或奋起直追,满是可爱。小的如绣花针,大的尺许长,太多鱼种叫不出名儿,石斑鱼谁都认识,彩鲤尤为生动耀眼。
相传很久以前,山中出妖物,在水中施毒害人,毒物无味无色,人们防不胜防。张天师知晓后,仗剑执法,除了妖怪。为了探知水中是否尚有余毒,在溪里放入活鱼,加以验证。村民将这一行为承袭下来,形成一种习俗,新人结婚,往溪里放鱼,既积好生之德,也盼未来生活如鱼得水。五水共治的今天,人们感受溪头人与水的深情,享受青山绿水的恩泽,更享受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之趣。
溪头村是近现代龙泉青瓷传承发源地,村内有保留完好的龙窑7座,青瓷生产厂家12家。这里提供了青瓷之都——龙泉60%以上的青瓷制作原料、釉土原料,成为最真实的青瓷文化生态标本。
村内有最原始的水碓,古龙窑群及其作坊已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溪头村是革命摇篮,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打响了入浙第一枪,取得了在浙江的第一次胜利。这里保存着中国工农红军先遣部队随军银行、红军亭等革命旧址。
1935年,,在浙闽边界实行军事布防,企图抵挡和扑灭这支红色武装。溪头村并未列入重点防御要塞,虽然驻扎了一个保安中队的三个分队,也修筑了碉堡工事,但战斗力并不强。静静的山谷涌动着革命的暗流,长期被压榨的村民对黑暗社会心怀不满,渴盼星星之火早日点燃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古老村落。
图/源于网络
注:原创内容,如需转载,
请注明出处,并附本平台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