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淡水虾蟹的市场价格一降再降,降速之快可谓是触目惊心,但养殖者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这与养殖技术的普遍提高是分不开的。通过养殖技术的提高,养殖产量得到增加;通过降本节支,使养殖成本普遍下降。2002年,苗种成本在虾蟹养殖成本中的比例下降很快,为养殖获得效益打下了基础。此外,河蟹的生态养殖也得到了普遍推广,改变了过去通过混养肥水鱼来调控水质的做法,而是选择可形成茬口衔接的水草品种,一年四季河蟹池中水草不断,通过水草的调节达到最佳的生态环境。同时池底投放大量鲜活螺蛳,不仅可为河蟹提供大量的鲜活动物饵料,而且可吃掉河蟹的残余饵料,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
市场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虾蟹养殖面积和产量的不断增加,市场销售问题越来越突出,各地对开拓新市场、建立新的市场流通体系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近年来各主产区纷纷注册商标创名牌。如江苏省苏州的“阳澄”牌大闸蟹、昆山“大闸蟹”牌河蟹、安徽宿松县的“黄湘”牌的河蟹等。辽宁盘锦市也在做大做好河蟹的大市场,从2001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三届蟹文化系列活动。近几年,盘锦市不断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稻田养蟹战略,使河蟹生产逐步走向了规模化和无公害化。
但随着我国淡水虾蟹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面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产量的急剧增加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潜在的技术与管理上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再加上加入WTO对虾蟹出口的冲击,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主要问题
质量安全问题严重阻碍虾蟹养殖业的发展
由于过去一贯在渔业生产中只重视产量而轻视质量,使得我国在入世后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限制了我国水产品的出口的能力。,但仍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做,无公害养殖仍任重而道远。最近,、,准备从源头抓起,力争5年内实现水产品无公害生产。
养殖总量的增加带来了价格的暴跌
由于一些地区养殖规模的失控,产量的增加带来了价格的下跌,使养殖的经济效益低下。据统计,2002年的蟹价要比2001年下跌20%--30%。
品种退化现象严重
在河蟹养殖中存在着长江蟹、辽蟹、瓯江蟹区域交流管理力度不大、不同区域品种混杂养殖以及育苗用亲蟹选择不够规范等,使幼蟹培育早熟比例增大,成蟹规模变小以及成活率下降。2003年蟹苗又出现了价格暴跌,严重挫伤了育苗企业的积极性,很不利于河蟹养蟹业的健康发展。
养殖环境恶化,病害日趋严重
由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超量排放,污染了养殖用水水源以及养殖自身的污染,造成养殖水质下降、养殖环境恶化,对淡水虾蟹的养殖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
科研滞后于生产
虽然淡水虾蟹的年产值达200多亿,在江浙等省已超过常规水产养殖业,但国家用于这方面的科研投入却很少,可以说是科研滞后于生产。在病害防治方面,河蟹颤抖病给河蟹养殖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但至今没有研究出好的治疗方法。
发展方向
加快淡水虾蟹原良种场建设
通过建立淡水虾蟹原良种场,对品种进行优化选育或引进更新,向育苗场提供优质亲本,向广大养殖户提供优质苗种。
适度控制养殖规模
现在的市场表明,淡水虾蟹已告别短缺而进入买方市场,暴利的时代也已结束,各地不能再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对现有养殖户,一方面要适当压缩,引导他们进行其他品种的养殖,切忌“一窝蜂”,以保证虾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提高养殖技术,降低养殖成本。各地要因地制宜地总结和推广高产量、高品质和高效益的淡水虾蟹养殖模式,加大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让广大养殖生产者了解、掌握和应用最新技术。
加强病害防治工作
要尽快建立起淡水虾蟹病害快速诊断、测报体系,及时跟踪各地的发病情况,让未发病地区及时做好预防工作。要加强病害防治技术研究,注意养殖环境的监测,确保优良的养殖环境和养殖安全。大力推广健康或无毒苗种的培育技术,从源头上防止病害的发生。
重视产品的质量
虽然这几年淡水虾蟹产量得到大幅度增长,但其品质却不尽如人意,这对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必须重视产品的质量。随着加入WTO,国内外对于虾蟹产品的检验将会越来越严格。对此,必须严格限制有关抗生素和其他化学药物的使用,加强养殖污水的管理,有效恢复养殖生态环境,要以生产无公害虾蟹为目标,做好养殖环境的修复工作,。
做好市场营销工作
今后要努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要争创名牌,扩大品牌效应。加强市场营销协作,加速市场信息传递和沟通。要注意培养一部分市场经纪人,加强和完善水产中介组织的建设,积极开展国内生产和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发布。要引导企业和养殖户合理生产、加工和销售,尽可能地回避市场风险,防止一哄而上,促进虾蟹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