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尽量别吃1.5公斤以上深海鱼 常吃的深海鱼有哪些

尽量别吃1.5公斤以上深海鱼 常吃的深海鱼有哪些

2022-04-10 03:48:19

近日广东省食药监局公布不要吃1.5公斤以上深海鱼,要小心雪卡毒素。很多人还不知道,下面来了解一下吧!

尽量别吃1.5公斤以上深海鱼

近日,广东省食药监部门发出提醒,呼吁市民尽量避免食用1.5公斤以上的深海鱼,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超过1.5公斤的大鱼有毒不成?

食药监发出提醒:吃深海鱼小心这种毒素

老虎斑、东星斑还有鳗鱼,这些都是我们老广,平时餐桌上的常客了,不过你可能不知道,这些鱼可能感染了一种致命的毒素,叫做雪卡毒素。

上个月我们就曾报道过,珠海陆续有十几个人,食用了野生海鳗后,相继出现了上吐下泻的情况,经医生诊断发现,他们其实就是感染了雪卡毒素。

据食品营养专家介绍,雪卡毒素一般来自于一些海藻的藻类,鱼吃了有毒的藻类,雪卡病毒就会在鱼体内积累,浓度也会越来越高,这个毒素对鱼是没有影响的,但是人吃了有毒素的鱼就会中毒。

毒素主要分布在内脏、鱼头和生殖器官

有研究发现,体积越大的鱼类,体内聚集的毒素也就越多,主要分布于内脏、鱼头和生殖器官。被雪卡毒素污染的鱼类在感官、嗅觉和味觉上均无明显异常,加热或冷冻都不能破坏它的毒性。

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400多种鱼类可能会积蓄雪卡病毒,而且它的毒性非常强,甚至比河豚毒素还要强100倍,毒性较高时,食用有毒的鱼肉200克就能致死。 

尽量吃1.5公斤以下的鱼 且不宜过多 

对此,专家建议尽量选择1.5公斤以下的鱼,同时吃鱼的时候应将鱼头、内脏之类毒素含量比较高的部位去除掉。

相关专家也表示,目前对于雪卡毒素来说,并没有特效药,如果一旦出现了手脚麻痹,恶心呕吐等症状,则应该及时就医,并且告知医生自己曾食用过深海鱼类。

常吃的深海鱼有哪些

根据海鱼生活的区域可分为浅海鱼类和深海鱼类。

浅海海鱼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带鱼、大黄鱼、小黄鱼了。

带鱼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沿岸。

带鱼对于病后身体虚弱和产后乳汁不足的女性有着很好的滋补作用。

中医认为带鱼还有很强的养肝、暖胃、补气和排毒的功效。

大黄鱼肉比较鲜嫩,刺也比较的少吃起来也比较的,营养也比较的高,它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大黄鱼浑身都是宝,鱼胆可以清热解毒,鱼鳔还可以补气止血、健脾润肺。

这里要说明一下,由于大黄鱼和小黄鱼长相很相近,很多人以为个大的叫大黄鱼,个小的叫小黄鱼,这是错误的。

大黄鱼和小黄鱼并不是同一种鱼,小黄鱼的鱼鳞比大黄鱼的要大,尾部较大黄鱼要小许多。

最常见的深海海鱼,在餐馆里最常见的就要是石斑鱼了,石斑鱼的种类也比较的多,长相差异大,但是肉质鲜美,价格也比较昂贵,也比较沉重。

除此之外,常见的深海鱼还有多宝鱼、大苏眉、小苏眉等,多宝鱼虽然长相不起眼,但游起来就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大蝴蝶,美丽异常。

而小苏眉由于产量极低,所以身价不菲,绝对称得上是海鱼中的贵族了,少说也要七、八百元一斤。

浅海海鱼比之绝对是价格低廉、经济实惠。

常吃深海鱼的危害有哪些

远洋深海鱼含汞量相对较高

根据医师的说法,某些深海鱼因为含汞量特高,即使只是每周吃两次,长期下来,也可能使体内汞含量过高,而出现神经疾病的征兆,让记忆力衰退、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现象。

一个明显的案例是,有名男性常吃鲔鱼和智利海鲈鱼,因长期为心律不整的毛病所苦,在检查后,发现其体内的含汞量是危险值的两倍。

另外一位则是每周吃2次鲔鱼,其余海鲜都不吃,却出现掉发、不自觉地颤抖、记忆衰退等情形,检验结果发现,体内汞含量是危险值的6倍。

有个小孩从3岁就吃鲔鱼和鲭鱼,因行为过动、极度无法专心,检验后发现,汞含量已超过危险值的15倍,…类似这样的案例仍不断出现中。

嗜吃深海鱼 让汞中毒的机会大增

为什么吃鱼造成汞中毒的事件,到今日才纷纷出现,之前却似乎都没有听说呢?

医师说,这是因为现在喜欢吃鱼的人远远多过从前,而且过去常吃的都是近海鱼类,如乌鱼、比目鱼等,现在常吃的则是远洋大鱼,如鲔鱼、鲑鱼、旗鱼、智利海鲈鱼、大比目鱼。

海洋大学的萧泉源教授也证实,远洋鱼类因为体型较大,位于食物链的上方,所以如果下层生物体中,不断累积汞,当然大鱼体内的汞含量更高了,人再吃下大鱼,就非常有可能汞中毒。喜欢吃鱼的你实在应该小心!

体内累积汞 心脏病的机率呈倍数成长

通常汞中毒的人,常会出现记忆力衰退、无端的忧虑、失去方向感、易怒暴躁、头痛、身体不自主的颤抖、手脚容易麻痹没感觉或出现刺痛感、头发稀疏、容易掉发、关节疼痛、口齿不清等症状,严重的更导致心脏疾病,如心律不整等。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