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装载252只HUT型鱼礁的舟山皓翔运输有限公司“皓翔67”号船,将今年最后一批人工鱼礁,投放在舟山渔场中街山列岛庙子湖岛东侧海域。至此,今年计划投放的5300只HUT型鱼礁已全部完成。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舟山市共投入资金1.25亿元,先后在中街山列岛和马鞍列岛等海域,投放各类人工鱼礁47.5万立方米,为海洋恋礁性鱼类建造新家园。
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专家介绍,在近海水产资源严重衰退的情况下,选择特定海域,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是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场所,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健康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
舟山市人工鱼礁建设于本世纪初启动,最初选择普陀区朱家尖岛、岱山县秀山岛、嵊泗县马鞍列岛等海域,以投放旧渔船为主,将渔民转产转业淘汰下来的旧渔船经清洗并改造作为鱼礁礁体。 2010年以后,又先后在嵊泗马鞍列岛、普陀白沙和中街山列岛等海域,投放多种类型的钢筋混凝土礁体。人工鱼礁投放后,发现附近海域的生物资源有了明显增加。
舟山市的人工鱼礁建设引起了国家重视。2016年底,,安排舟山马鞍列岛和中街山列岛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承担实施。舟山市依托上海海洋大学和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对项目进行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并在投礁的同时,进行海洋环境监测监理及后续的项目效果调查与评估。
据了解,针对主要增殖对象不同的生物习性,人工鱼礁在选型与配置上也采取了不同的组合方式。其中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投放的人工鱼礁为HUT型,鱼礁为钢筋混凝土材料、自重约2.5吨,单个体积为10.03立方米。HUT型鱼礁互咬衔接和堆积效率较高,堆积形成的空隙密致,利于石斑鱼、条石鲷等恋礁性鱼类索饵栖息生长。
人工鱼礁建设投放后,一些恋礁性鱼类明显增加。据当地渔民反映,投礁之前难觅踪影的石斑鱼,现在也经常能钓获,礁区附近褐菖鲉、条石鲷、黑鲷等品种数量明显增加。另据海洋水产专家跟踪调研分析,恋礁性鱼类的投放和收益比为1∶2以上,不但提高了海洋生态效益,还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收益。
相关新闻链接:
舟山建设生态牧场 为鱼类再造“海底家园”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舟山市通过建设人工鱼礁、实施增殖放流等措施,加快海洋生态牧场建设,为鱼类再造一处处“海底家园”。
在中街山列岛东极岛的附近海域,在吊机的牵引下,一个个人工鱼礁正缓缓地被投放进入海底,为这里的海洋生物提供了一个让他们生存繁衍的生态家园。在施工船的驾驶室内,现场负责人朱磊奇正不断用对讲机指挥工人进行投放作业,本次工程投放的鱼礁总数为5000个,要搭建成一个近似圆锥体,为的就是增强在海底的稳定性以及抗潮汐能力。朱磊奇告诉记者,之所以搭建成圆锥体,是因为能够起到固定位置和阻挡急流的作用,再加上椎体的内部海流冲击会比较小,很适合鱼类的生长。
建设人工鱼礁,好比是给鱼儿们建造房子,有了房子,它们能够在里面繁殖。今年,中街山列岛人工鱼礁投放量为4.8万立方,去年,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也投放人工鱼礁5.3万立方,相当于在海底为鱼儿建成了大规模的居住小区。房子建好了,鱼儿们会来入住吗?今年,舟山市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先后放流大黄鱼、黑鲷、梭子蟹等苗种5亿尾。从事海蜇捕捞已有四十多年的渔民余信国表示,海蜇从前几年几乎绝迹到近几年连续增产丰收,就是得益于增殖放流以及海底家园建设。
截止目前,舟山海域累计投放人工鱼礁93000方,近三年,人工增殖放流达33.6亿尾。今年,中街山、马鞍列岛两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以及南兆港海洋牧场,建设总投资将超8亿元。通过观测分析,目前相关海域的生态环境修复的效果已经显现。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资源与生态研究室主任王伟定告诉记者,海洋牧场区域,尤其是岩礁性鱼类,比如说黑鲷、条石鲷,这些种类的资源量可以增加5到10倍,效果非常明显。
新闻来源:中国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