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新闻 >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2021-06-09 02:47:36

  点击文章右上方的分享图标→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一起学习成长!

  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养殖已成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的致富新途径。广东省渔业种质保护中心从台湾地区引进巨鳞副泥鳅苗(俗称:台湾泥鳅)进行池塘养殖获得成功后,挑选部分成鱼培育成亲鱼,在2013年进行人工繁育苗种也获得成功。

  本文简要介绍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要点。

  一、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泥鳅对环境适应力强,最适生活水温在22℃~27℃之间,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5℃时即钻入泥中蛰伏。泥鳅属于偏肉食的杂食性鱼类,在自然环境中常摄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小型甲壳动物、植物碎屑等,在人工饲养过程中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泥鳅除了可用鳃呼吸外,还可用皮肤呼吸以及特有的肠道呼吸,所以泥鳅相对容易进行人工养殖。

  在自然环境下泥鳅1冬龄即可达到性成熟,一般在每年的4月~8月份为繁殖旺季。为多次性成熟多次产卵,每次产卵期约五天。亲鱼怀卵量根据个体大小不同而异,体长15cm的雌鱼的怀卵量约17000粒,而体长20cm的雌鱼怀卵量高达25000粒左右。其常在雨后的夜间产卵,产卵场多为有流动水的水田、池沼、河沟边等。受精卵粘性,粘附在水草、石头等物体上孵化。

  二、人工繁殖

  1.亲鱼的选择
  选择体格健壮,无病伤、体色正常,体表黏液多,体长15cm~20cm,体重50g以上的泥鳅为亲本。雌鱼要求腹部浑圆膨大、有弹性,繁殖季节用手轻挤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鱼要求在繁殖季节用手挤压腹部有溢出。
  雌雄亲鱼的区别主要有:(1)胸鳍:雌鱼胸鳍宽短,前端圆,呈扇形,第二、三软鳍条长短基本相同;雄鱼胸鳍窄而长,比雌鱼大,第二鳍条基部有小骨板;(2)腹鳍呈白斑点:在繁殖期,雌鱼两侧腹鳍上部有一个白色斑点,雄鱼则无;(3)肌肉突起:在繁殖期,雄鱼身体后部的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肌肉突起,雌鱼则没有。

  2.人工催产
  催产药物采用地欧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类似物LRH-A2,用量为地欧酮5mg/kg,HCG 1000单位/kg,LRH-A2 5ug/kg,雄鱼剂量减半。采取背部肌肉进行一次性注射。效应时间大约15小时。

  3.人工授精
  催产后达到效应时间前后,加强检查。轻压雌鱼腹部有卵粒流出就可以进行人工授精了,一般采用干法授精。人工授精时先将卵子挤入干净的盆内,待有一定数量后再挤进精子,然后用羽毛轻轻搅拌,使精卵混合均匀,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随后将受精卵撒在准备好的网片上。一般情况下人工授精时雌雄鱼的比例是10︰1。

  4.孵化
  水温在25℃时,受精卵约经30小时的孵化后开始出膜。刚孵出的鳅苗长约3mm,附着在鱼巢上。3天后体长达到5mm,已经能够自由游动并开始觅食,此时就要开始投饵。如果原池水花密度过大,则要分池培育。
  泥鳅鱼苗的开口饵料以轮虫最好,也可以投喂丰年虫、熟蛋黄、豆浆、鳗鱼饲料等。在原池饲养3天后,体长可达8毫米左右,鱼苗的体色也由黑色变为淡黄色,此时就可以转池(池塘)进行鱼苗培育。

  三、鱼苗培育

  泥鳅鱼苗培育主要有水泥池培育和池塘培育两种方法。

  (一)水泥池培育

  1.水泥池要求。水泥池以面积30m2~100m2为宜,水深70cm~100cm。要求进排水方便,并要求有充氧设备。池底要求铺上约15cm厚的泥土。
  2.水池消毒和肥水。水池使用前先进水,以刚浸过泥土为宜,然后采用漂白粉1ppm全池消毒。消毒两天后进水至30cm~50cm,每立方米水施放化肥(如尿素或复合肥等)0.05kg进行肥水。进水两天后全池泼洒豆浆,连续两天,以培育轮虫。
  3.鱼苗投放。水池进水三天后,经过试水后确认无毒性就可以放苗培育了。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放养规格为8mm的鱼苗约2000尾。
  4.饵料投喂。这个阶段的饵料以轮虫、丰年虫、熟蛋黄、豆浆、鳗料为好,要求每天投喂的饵料至少要有两种。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8%,每天3次~4次,以少量多次为好,避免残饵过多污染水质。投饵时要求全池泼洒。
  5.水质管理。整个培育阶段要求保持水质良好,水色以黄绿色为好。这一阶段要注意做好水质管理工作,由于投料水质容易变化,当池水过肥或变老时就要冲水或换水。同时整个培育阶段也要求有充气增氧。
  经过约30天的培养,鱼苗体长可达3cm~4cm,即可以出池进行池塘养殖。

  (二)、池塘培育

  1.池塘要求。培育池要求选择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池塘。面积约3亩~5亩,水深1米为宜。前期要进行整理,清除杂草,平整池底,修好塘基,填补漏洞,以防鱼苗逃逸。
  2.清塘。在水花放塘前7天采用茶麸带水清塘,每亩池塘水深20cm茶麸用量为13kg~15kg。清塘2天后进水,水深约60cm即可。
  3.肥水。进水后即施肥肥水,每亩池塘可以投放大草200kg~300kg,或投放基肥250kg。池塘进水两天后全池泼洒豆浆,每天一次,连续两天。鱼苗下塘6天~8天以后,每隔2天~3天再投大草100kg/亩~200kg/亩或化肥15kg/亩作为追肥。
  4.鱼苗投放。经过试水后确认无毒性就可投放鱼苗进行培育。放养密度:每亩8万尾~10万尾为宜。
  5.饵料投喂。池塘培育期间的饵料主要是熟蛋黄、豆浆和鳗鱼饲料等。每天投喂2次~3次,投饵量为鱼苗体重的8%,投喂量可以根据池塘中饵料生物的多少适当增加或减少。后期可以改投喂0号虾料、麦麸等,每天投1次~2次,日投喂量占鱼苗重量的5%左右。
  6.水质管理。池水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在20~30厘米为宜。日常要多注意观察水质变化,要及时追肥,防止水色变淡;如果水质过肥,要及时注入新水,保持水质肥而不老。
  经过一个月的培育泥鳅苗体长可达3cm~5cm,这时就可投放到养成池塘养殖了。

  四、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主要做好防逃和防敌害生物等工作。

  (1)防逃。泥鳅容易逃走,经常会随水外流逃走或钻洞逃逸。所以要经常巡塘,注意查看塘基是否有漏洞或裂缝,如有就要及时堵住。注意检查进排水口,如果有破损就要及时修补或更换。雨季下大雨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溢水,防止鱼苗随水流逃走。

  (2)防止敌害生物危害。泥鳅苗经常在靠岸的浅水地方活动,也常常浮出水面,很容易受到鸟、鼠、蛇等敌害生物的侵害。所以鱼苗培育期间要注意这个问题,最好在池塘四周围网,有条件的在池塘上面也要盖网,以防止敌害生物的侵害。

  泥鳅鱼苗培育期间较少有鱼病情况发生,平时的预防工作主要是做到池塘定期常规消毒和做好水质调控的管理。

  五、技术要点

  在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育苗过程中笔者摸索出以下关键技术要点:

  1.催产药物的选择。催产药物采用地欧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类似物LRH-A2三种同时使用效果较好。

  2.水温对效应时间有一定的影响。当水温达到25℃以上时进行催产,准确掌握效应时间是提高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技术关键。一般效应时间在13小时~15小时之间。

  3.开口饵料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开口饵料对水花成活率的影响较大。开口饵料最好是轮虫,其次是丰年虫、熟蛋黄、豆浆、鳗鱼饲料等。水花先在水泥池饲养1周后再转到池塘培育,这样育苗的成活率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4.彻底清塘。清塘一定要彻底,防止有敌害生物残留,从而影响育苗的成活率。

  5.预防敌害生物。育苗期间要注意防止鼠、鸟、蛇等敌害生物的侵害,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围网、在池上盖网等。这也是成鱼养殖过程中采取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

 6.防逃。逃跑也是鱼苗培育和成鱼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泥鳅善于逃逸,经常会从漏洞、漫水处逃逸,特别是雨季下大雨时,鱼池稍有一点溢水就会逃跑。所以日常要注意巡塘,做好堵漏等工作。


  广东省渔业种质保护中心 梁德进/文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