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
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归类小助手”(findhscode),谢谢!另外,如欲第一时间了解更新内容,请关注“归类小助手”(findhscode)!
——吴瑕
大家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狸叔最近就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有不法商贩为了利益,将黑龙江的“大马哈鱼”当作“三文鱼”出售,从中谋取暴利。
那么,“三文鱼”和“大马哈鱼”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奸商们会选择“大马哈鱼”来冒充“三文鱼”?
接下来,狸叔就从个人的角度,尝试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
首先,众所周知,“鱼类”(活、鲜、冷、冻、干、盐腌或盐渍或熏制的)通常应归入第三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当然,“三文鱼”也不例外,应按其保藏状态及加工程度,酌情归入品目03.01至03.05中。
但是,翻遍第三章所有“鱼类”的品目及子目,都无法找到具体列名的“三文鱼”。那么,这是否表示“三文鱼”应按“其他鱼”来归类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谓“三文鱼”的“三文”二字,其实是英语“Salmon”的音译。听这口音,估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到。不错,这正是我国美(CHI)食(HUO)界的领军人物——大广东地区人民的叫法(在此绝无贬义,狸叔也有许多广东朋友)。其实,如果按正式发音来翻译的话,叫做“萨门鱼”或“撒蒙鱼”比较合适。
实际上,“三文鱼”这个称呼,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物学”分类,而是一种商业叫法。换言之,仅是对部分“鲑科”(Salmonidae)鱼类的一种泛称。
“三文鱼”和“大马哈鱼”实际上都是“鲑科”(Salmonidae)鱼类。只是,两者的“属”并不相同。
狭义上说,“三文鱼”(“Salmon”,从音译就可以得知)所指的是“鲑科”(Salmonidae)下“鲑属”(Salmo)鱼类。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大西洋鲑鱼”(Atlantic Salmon 或Salmo salar)(图 1),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海域及周边河流,素有“冰海之皇”的美称。
图 1 “大西洋鲑鱼”
另外,由于地处北欧的关系,挪威海域的水质尤为洁净、冰冷。故与其它地区的“大西洋鲑鱼”相比,挪威海域出产的“大西洋鲑鱼”无论从口感还是营养上均较为出色。
所以,“大西洋鲑鱼”有时亦称为“挪威三文鱼”(图 2)。
图 2 “挪威三文鱼”鱼片
而“大马哈鱼”(亦称“大麻哈鱼”)则是指“鲑科”(Salmonidae)下“大马哈鱼属”(Oncorhynchus)鱼类。由于其大多分布于太平洋沿岸,故亦称“太平洋鲑属”(Pacific salmon)。比如,我国黑龙江地区出产的“狗鲑”(俗称“Chum salmon”)(图 3)。
图 3 “狗鲑”(大马哈鱼)
“三文鱼”(尤其是“大西洋鲑鱼”)的“肉质”远比“大马哈鱼”鲜美。但是,由于产量及保藏、运输方式等所限,价格一般比较昂贵。
于是,部分不法商贩开始借机采用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的方式,用价格相对便宜的“大马哈鱼”来冒充“三文鱼”。更有甚者,干脆就把“虹鳟”当作“三文鱼”来出售。
所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或rainbow trout)同样是“鲑科”(Salmonidae)下的“太平洋鲑属”(Pacific salmon或Oncorhynchus)鱼类(图 4)。
图 4 “虹鳟鱼”
“虹鳟”的肉色一般为纯白色。但为了以假乱真,每当“虹鳟”上市之前,奸商们就会喂食“虹鳟”含有“虾青素”的饵料。“虹鳟”吃的“虾青素”越多,鱼肉的颜色就会越深,最终达到给“虹鳟”染色的目的。经过“染色”后的“虹鳟”鱼肉,仅从外观上,几乎与“大西洋鲑鱼”别无二致(图 5)。
图 5 “虹鳟”鱼肉
另外,盛产于我国丽江地区,常年生活在玉龙雪山积雪融化的淡水中,俗称为“丽江三文鱼”的鱼类——其实也是一种“虹鳟”。
一般说来,由于“虹鳟”是淡水鱼,其“肉质”不如“三文鱼”等海水鱼类肥嫩滑腻,若想生吃只能切成薄片状(切厚了咬不动)。
注:据说所有曾经在淡水、半咸水生活过的鱼类,由于寄生虫的问题,多数不适生食。请各位自行判断。
综上所述,所谓的“三文鱼”其实是一种泛称,音译自“Salmon”。
从广义上说,“三文鱼”可指代的部分“鲑科”鱼类。比如,前述的“大西洋鲑鱼”(Atlantic Salmon 或Salmo salar)、“大马哈鱼”(Pacific salmon或Oncorhynchus)以及同样属于“太平洋鲑属”(Pacific salmon或Oncorhynchus)的“虹鳟”。
注:狸叔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上述鱼类的学名或俗称中,均使用过“Salmon”字样吧。
而在我国,真正的“三文鱼”实际上,应仅指“鲑科”(Salmonidae)下“鲑属”(Salmo)鱼类中的“大西洋鲑鱼”(Atlantic Salmon 或Salmo salar)一种。
“大西洋鲑鱼”的单体重量约在1500—2500克之间。切片后其肌肉之间的纹理间隔宽大,呈橙红色且色泽鲜艳。口感“油水”十足并具有鱼肝油的香味,鱼肉柔软。其中,尤以挪威出产的“挪威三文鱼”最为著名。
而“大马哈鱼”、“虹鳟”等,虽然同属于“鲑科”鱼类。但是,其所“属”却是“太平洋鲑属”(或称“大马哈鱼属”)。
虽然,勉强也可称之为“三文鱼”(因为“三文鱼”本身就不是一种正规的生物学称谓)。但是,它们从肉质、口感、营养价值及食用安全性等方面,完全不同于“鲑属”(Salmo)鱼类(例如,“大西洋鲑鱼”)。
如果有商家打着“三文鱼”(“大西洋鲑鱼”)的旗号,却卖给大家“大马哈鱼”或“虹鳟”的鱼肉。个人认为,似乎就有“以次充好”的嫌疑。
以上内容为笔者个人观点,限于水平,难免错漏,仅供各位朋友参考借鉴!若偶有所得,则善莫大焉!
PS:写迷糊了,回过神来一看,似乎完全没有涉及到任何商品编码方面的内容。但是,舒适的席梦思已经对狸叔发动了大召唤术,而抗性不足的狸叔已经完全中招,再改是来不及了。所以,干脆把本期标题从“抛砖引玉”改成“看图说话”,感觉问题一下子解决了!不得不说,惰性真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补充资料:
“鲑科”鱼类分为15个“属”——
1、 太平洋鲑属(大马哈鱼属)(Oncorhynchus)
2、 刺舌鲑属(Acantholingua)
3、 细鳞鱼属(Brachymystax)
4、 白鲑属(Coregonus)
5、 哲罗鱼属(Hucho)
6、 长颌白鲑属(Leucichthys)
7、 平头鲑属(Platysalmo)
8、 柱白鲑属(Prosopium)
9、 鳟属(鲑属)(Salmo)
10、 钝吻鲑属(Salmothymus)
11、 红点鲑属(Salvelinus)
12、 茴鲑属(Salvethymus)
13、 北鲑属(Stenodus)
14、 茴鱼属(Thymallus)
15、 真鳟属(Tru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