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是一种大家耳熟能详的海产。那橙白相间的外形和丰腴柔美的滋味,无论是作为寿司刺身生食还是煎烤过后熟食,都让人馋涎欲滴。然而,如果在市场上转一圈,你会发现同样称为“三文鱼”,居然冒出了很多外观、质地和口感各不同的鱼类。如果追问下商家,就会发现这些“三文鱼”多了各种“前缀”:什么挪威三文鱼、帝王三文鱼、红三文鱼、阿拉斯加三文鱼等等,甚至还出现了“淡水三文鱼”这一个怪异的名称组合。
感觉这些三文鱼肉太红了?商家会告诉你,这是“红三文鱼”。不过“红三文鱼”不是颜色偏红的三文鱼,而是来自另外一种鱼类。
其实
经典“三文鱼”只是大西洋鲑这一种,挪威三文鱼是它的常用商用名;
市场上带着其他前缀的三文鱼和大西洋鲑是同科,但并非同属;
在英文里,这些“XX三文鱼”都叫做“XX Salmon”,只有一个例外;
例外是“淡水三文鱼”——即使在英文里,它也与三文鱼没有任何关联;在中文里,大西洋鲑外的各种“XX三文鱼”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大麻哈鱼(不是错别字,大马哈鱼也对)。
各种三文鱼之间的复杂关系。
为什么这些“三文鱼”之间有着这么微妙的关系?这不止是一个翻译上的问题,而是一个交织着科学与商业、事实与利益的故事。
大西洋是老牌的Salmon,太平洋是后来的“Salmon”
很久很久以前,北大西洋有一种鱼,每年都会洄游到欧洲沿岸的河流里产卵。这些鱼在洄游时会奋力跃上瀑布,向上游游去,因此人们用拉丁语中的“salmo”一词(意为“上升”)称呼这类鱼。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salmon。这种鱼数量大,味道美,是当时欧洲北部沿海重要的捕捞鱼类之一。
在不同的生活史阶段,大西洋鲑(S. salar)的体型体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时间来到了18世纪,分类大神林奈(Carl Linnaeus)诞生了。林奈何许人也?生物命名法的创立者,就是他推广了生物的“双名法”命名体系,基于这套系统,任何一个物种都会被赋予一个独一无二、不得重复的拉丁语名称,这就是所谓的学名。虽然林奈主要以植物命名闻名,但作为一名瑞典人,对这种量大美味的鱼儿当然也不会放过。自然而然的,“Salmo”这个词就被给予这种鱼作为属名。现在看看这种鱼的完整学名“Salmo salar Linnaeus, 1758”,就是林奈在1758年拟定发表的。
挪威奥勒松水族馆里的大西洋鲑(S. salar)。就在林奈热情洋溢地给动植物命名的同时,新大陆上的欧洲殖民者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横跨北美大陆到达了太平洋沿岸。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居然也有好几种外形类似“salmon”、也会洄游产卵、甚至在不同生活阶段体色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一习性都相同的鱼类。于是,这些欧洲殖民者们顺其自然地把这些鱼统统叫做“salmon”。为了区分它们和远在大西洋的亲戚,人们就把大西洋的S. salar叫做“大西洋salmon”,而把后者称作“太平洋salmon”。当然,人们为了区分“太平洋salmon”中不同的物种,就在“salmon”这个统称前加上形态、产地等特征,于是就有了Sockeye salmon、Chinook salmon、Coho salmon、Chum salmon等名称。
美国西海岸拍摄到的大麻哈鱼(O. keta)。
当然,分类学家不会采信这些俗名,而是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命名这些鱼类。他们仔细考察了这些“太平洋salmon”,给们取了一个属名Oncorhynchus。这个属名组合自希腊语的“onkos”和 “rynchos”,意思是“弯曲的鼻子”——因为这些鱼类在洄游时,不仅像大西洋鲑那样,身体的颜色会发生改变,而且上下颌会还变成钩子的形状。由此,上面提到的Sockeye salmon、Chinook salmon、Coho salmon、Chum salmon等,也有了它们的学名,分别为O. nerka、O. tshawytscha、O. kisutch和O. keta。同时,由于它们和S. salar的亲缘关系不远,因此它们都被归为了一个科,称为“Salmonidae”。
中国的大麻哈鱼,来自太平洋;三文鱼一名,却本指大西洋鲑
不过,这些会弯鼻子的鱼,在我国人民眼中并不陌生。在我国东北毗邻北太平洋的河流中,也会有这类“太平洋salmon”洄游。不过,它们早已有了中文名称,叫鲑鱼,当然,他们还有另一个更被国人熟知的名字——大麻哈鱼。东北人民食用这类鱼已经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所以,这类属名是Oncorhynchus 的“太平洋salmon”,在中文里就被唤作太平洋鲑(或大麻哈鱼),而相对应的“大西洋salmon”,就被叫做大西洋鲑。而“Salmonidae”这个科名,自然也被称为鲑科。
太平洋鲑属(Oncorhynchus)鱼类的自然分布范围。
故事到了这里,其实还不干三文鱼什么事,毕竟“三文鱼”这三个汉字组合这时候还没诞生。不过,时间进入20世纪,事情有了变化。
在20世纪初期,大西洋鲑作为十分重要的渔业对象,其捕捞量逐年上升,而人工养殖也开始起步,因此产量很大,成为了欧洲和北美东海岸海水渔业的支柱海产。于是就有商人将这类大西洋的鱼类出口到我国。从欧洲出口我国只能走海运,于是港台等地就成为了大西洋鲑最先“登陆”的地方。前面说到,我国的太平洋鲑分布在东北,南方并不常见,当人们询问这种鱼的名字叫什么时,得到的是商人们“This is salmon”的回答(由于最早进口大西洋鲑的商人国籍不可考,因此假设是说英语的)。于是,Salmon这个外来词就在浓重粤语腔下被音译为了“三文鱼”。当时,能够进口到中国的“Salmon”,都是大西洋鲑,人们也就逐渐接受这种肌肉橙红色、有着明显白色脂肪条纹的鱼是“三文鱼”,并逐渐流传开来。而与此同时,在北方还用“鲑鱼”或“大麻哈鱼”来称呼东北河流里捕捞起的太平洋鲑们。
大部分人已经接受了“三文鱼”就是指代这种鱼肉橙白相间的大西洋鲑这一事实。
随着养殖业的继续发展,太平洋鲑的养殖和捕捞也逐渐兴起,这些太平洋鲑出口量也迅速增加。但是,如何让这些太平洋鲑抢占那些原本大西洋鲑所占有的市场呢?精(jiān)明(zhà)的商人发现,太平洋鲑里不少物种和大西洋鲑长的很像嘛!于是商家们为了打开知名度和概念炒作,就利用很多太平洋鲑的英文名中带有“salmon”一词的特点,将这些太平洋鲑用人们所熟知的“三文鱼”之名相称,使得市场上的“三文鱼”变得混杂了起来。而更有甚者,为了牟取暴利,出现了将淡水养殖、成本较低的虹鳟(O. mykiss)称为“三文鱼”来代替大西洋鲑的现象,而可笑的是,虹鳟的英文名为“steelhead trout”或者“rainbow trout”,连“salmon”都没有。这一乱象延续至今,就算去店里点一盘三文鱼,给你端上来的仍然有可能是一盘虹鳟肉。
虹鳟因体侧淡淡的彩虹色而得名,因为可以淡水养殖,所以成本较低。
迫不得已,为了维护“三文鱼”的“正统性”,人们给它加上了“挪威”二字的前缀,表示这是地道的大西洋鲑,所以就有了我们熟知的“挪威三文鱼”的名号。同时为了方便区分其那些“李鬼三文鱼”们,人们用其英文名或产地给它们加上前缀,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帝王三文鱼”、“红三文鱼”、“阿拉斯加三文鱼”等等。事实上,这种命名方式同样存在很大缺陷,比如,阿拉斯加本身就是多种太平洋鲑的产地,所以“阿拉斯加三文鱼”虽然很有可能就是大麻哈鱼,但依然不能准确地指代具体的物种。这些顶着“三文鱼”之名的太平洋鲑们尽管味道也相当不错,有些市场价格甚至还高于大西洋鲑,但它们毕竟不是人们观念中那种橙白相间、丰腴软嫩的三文鱼了。
真正的“三文鱼”、加前缀的“三文鱼”与其他鲑科鱼类的关系。为取得最佳视觉效果,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科学命名的重要性
所以说,出现混淆三文鱼的情况,其症结在于英文中的“Salmon”和汉语中“三文鱼”最初的所指并不统一。英文中Salmon可以代表大西洋鲑和多种太平洋鲑,而“三文鱼”则由于文中所述的历史原因特指大西洋鲑。在翻译中,若是要表达英文中“Salmon”的真实含义,一个更好的翻译方案是译为“鲑类”或“鲑鳟类”。由于在英文中Salmon可以代指多种不同的鱼,因此在国外生鲜市场上都会清楚的标示出具体的英文名,而如果去购买“salmon”的话,商家很有可能会询问你具体要哪一种——Sockeye、Coho、King还是其他。在我国,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三文鱼指代的是大西洋鲑”这一设定,若端上来的不是我们通常认知中的“三文鱼”,则会引起不小的争端。
美国德州一个鱼市上,出售大鳞大麻哈鱼(King Salmon)及红大麻哈鱼(Sockeye Salmon)的摊位。摊主不仅标明了鱼的种类,还标出了大鳞大麻哈鱼产自加拿大育空,而红大麻哈鱼产自阿拉斯加。
像这种多种鲑鳟鱼类都被称作“三文鱼”的现象,在分类学上被称作“一名多物”。“一名多物”现象的存在,使得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生物种的混淆,不利于科研贸易等事务的进行。在林奈建立的生物命名法规中,一个最基础的原则是要求“一物一名”。像上面所述的那些“三文鱼”,若用学名进行描述,是丝毫不会造成混淆的。
一名多物的现象,不但在“三文鱼”中存在,另一种大宗贸易渔产“鳕鱼”中也同样存在。随着世界贸易越来越广泛的进行,对贸易物种进行科学、合理、清晰的命名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这不仅仅关系到“花正确的钱买到正确的东西”,甚至会关系到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例如,对于淡水养殖的虹鳟来说,其生食所带来的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就高于海水中养殖的大西洋鲑;而若是食用了冒充为鳕鱼的异鳞蛇鲭,那么连放屁都要小心一下。
基于以上理由,有必要对这些物种的名称进行规范,来消除“一名多物”带来的混淆。目前在很多国家,已经推荐或强制标示物种学名,以此便于消费者识别。不过这种措施在以汉语为母语的我国的可行性不高。另一个可以更可行的方式是,对商品标注以被动植物志、科学文献等广泛采用的典范的中文名。不管如何处理,最终的目标是将不同的物种在名称上明确的加以区分,让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真正想要的产品,消灭猫腻存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