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易拉罐为材料创作书画作品,称为易拉罐画,也称铝箔画、银贴画,由于易拉罐内壁具有金属光泽,作品有很强的银质感和浮雕感。易拉罐画创作可谓变废为宝的趣味制作、低碳环保的工艺制作、旧物改造的生活创意。
长卷出炉
2013年8月,曾有报道说老渔民谢善法计划十年制作易拉罐画《渔民出海图》,把他半个世纪捕鱼亲身经历用易拉罐剪贴出一幅长卷,全景展示舟山解放以来渔民渔船渔场以及渔捞作业方式的发展演变。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没有人提供援助和支持,没有一间像样的工作间,完全凭着他的绘画天赋和易拉罐情结,凭着他退休后的几乎所有时间,甚至凭着亲朋好友拿来的易拉罐,在他家的阳台间,剪剪刻刻,乐此不疲。
谢善法,1949年出生,15岁小学毕业,遇下半年带鱼冬汛,他就加入鲁家峙近洋渔业队下海捕鱼。40年的渔民生活让他对大海对渔业对渔船对渔民充满了感情。
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渔民,一直在琢磨,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共和国的热爱?以自己的手工创作全景展示舟山解放以来渔业发展的历程,便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今天,由8幅高密度板组成的全长20米、宽0.5米的易拉罐画长卷出炉了。
马鞍列岛 嵊山渔场
马鞍列岛为舟山群岛最北端的岛群,处于舟山渔场中心位置,由花鸟山、东绿华岛、西绿华岛、嵊山岛、枸杞岛等130多个岛礁组成,这里海域辽阔,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构成了以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独特的岛礁自然地貌和潮间带为主体的岛群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极大的开发研究和保护价值。
第一幅第二幅:从花鸟岛灯塔到整个嵊山大戢渔场。渔民对于这个渔场的主要关键词是“花鸟北,嵊山东,海礁前”。
上世纪50年代,江苏、上海、浙江、福建三省一市的渔场指挥部都设在嵊山岛,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也有少量渔船前来嵊山渔场捕捞,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主要捕捞基地。渔场盛产小黄鱼、墨鱼、带鱼。
它与黄海石岛渔场、南海万山渔场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渔场。当时渔场上多数为篷篷船和木帆船,只有上海部分渔船是机帆船。
在长卷前5米中,谢善法展示了温岭小钓船、普陀缉篷船、岱山平篷船(带有撑杆)、嵊山张网船和中街山渔民的小船、背舢板等。专为渔民服务的石油公司汽驳船专靠嵊山,机器设备网具服务、渔场医疗队和海洋研究所等设在嵊山。
、经济、文化中心及海上航运枢纽、海上渔场中心、东海渔港重镇,港区由嵊山岛的大玉湾、泗洲塘、箱子岙湾和枸杞岛的三大王湾、里西湾组成,面积695万平方米。港埠繁荣,为冬季带鱼汛渔船主要锚泊地和水产品主要集散地,为国家一级渔港和二类开放口岸。
“海螺声声震天响,十万渔民上战场。战场就在嵊山洋,东海洋上有名望……”当年响彻渔场的渔歌,谢善法还能一句句唱下来。
海礁·浪岗
海礁,位于北纬30°44'6",东经123°09'24",为中国领海基点之一。别名童岛、泰簿礁。宋元古志中又叫海驴礁、海螺礁。清光绪《新译海道图说》载西名为无产岛。均因该岛无土、几无植被而称之为无产岛、童岛。
第三幅左上端为海礁群礁,其主礁名“华礁”,上世纪70年代主礁顶上架设了为航海服务的航标灯桩(经1991年和2007年两次改建后成为灯塔,灯光射程达到16海里)。
附近海域水深9~30米之间,外圈等深线50米,最深处70余米。海水澄碧,为嵊山渔场外缘,历史上盛产带鱼、黄鱼、鳓鱼、石斑鱼等。
与嵊山间海域为回转性流。海礁距离最近的嵊山岛约需2小时船程。图景展示的是遭遇大浪后,福建大钓船周边的小钓船纷纷收线,向大钓船靠拢。普陀、岱山的渔船纷纷向附近岛屿靠拢躲避风浪。
第四幅中间为浪岗三块岛。浪岗山列岛,东海的最前哨。上世纪50年代以来,岛上设有一个岸炮营和一个观通站,近500名海防战士将这座荒岛打造成了一座钢铁堡垒。1983年部队撤离之前,常有附近渔船因电信设施故障向岛上解放军求救,并在岛前抛锚避风。
历史上,海礁、浪岗和里、外甩山(两兄弟屿、四姐妹屿)一带海域是舟山渔场主要产区之一。
1959年吕泗洋特大海难后,木帆渔船纷纷改装为机帆船,有的渔船改装后机器和帆篷并用。带角的为大捕船,还有冰鲜船在渔场收购过鲜。出现一对对偎网船进行对网作业,渔民在渔船上兜网、掏网。
60年代中后期,渔船上出现了船眼睛。有的船头上出现多达“十八只眼睛”——九只一舷,每舷中间各一只大眼睛,大眼睛两侧各四只小眼睛。
船眼睛有帮助渔民在海底寻找鱼群的寓意,但是这样的寓意在时代自然就被视作封建迷信,于是又出现挖船眼睛的现象。
中街山渔场
中街山列岛位于舟山渔场的中心区域,是一组呈东西走向、狭长形的岛屿,因其介于岱衢洋、黄大洋之间,形状排列像长街,故名中街山列岛。
共有岛屿45个,其中有居民海岛主要包括黄兴岛、庙子湖岛、青浜岛、东福山等4个,无居民海岛41个。
中街山渔场有“东海鱼仓”之称,附近岛礁区是大黄鱼和乌贼重要的产卵场、索饵场、繁殖基地,海域内水产资源丰富,主要经济鱼类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银鲳、鳗鱼、鲻鱼、黄姑鱼、石斑鱼、鲐鱼、海蜇、鳓鱼、梅童鱼等;梭子蟹和虾类资源丰富。
2011年7月11日,中街山列岛揭牌成立东极新型海洋牧场示范区暨碳汇渔业实验区,并建立了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
第五幅展示的是渔船在渔场作业的情景。上世纪70年代,机帆船成为渔船主体,船大、吨位大,帆篷没了。会捕鱼的渔船已经带上了电台。显著的特征就是这些船的船首和桅杆之间系上了电台线。
每个渔村的带头船还分发有三支步枪、一支机枪,堪称亦渔亦兵的海上民兵。因为海上可能会有来自台湾的特务活动。
当时也涌现了鲁家峙郭钦再、虾峙陈良银、墩头忻阿来等名老大、红老大、高产老大,产量超万担的都被授于大红旗。那些低鳖壳的是30吨的渔船,到了70年代晚期,渔船上出现了驾驶台。
第六幅是从东福山到青浜岛的水路,民间称为霍江。上世纪80年代,中街山渔场出现了改装后的拖虾船,第一代铁壳船,出现了张网船和抛锭大捕船。青浜岛、庙子湖港口有一些渔民在家门口弄汰横和下饭的小船,简称农下饭船,现在叫休闲渔船。
莲花洋 沈家门
莲花洋又叫莲洋,处舟山本岛与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莲洋以日僧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牛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莲花洋是登普陀山进香的必由之航路。每年禁渔期结束后,成千的渔船从沈家门渔港出发,浩浩荡荡地通过普陀山畔莲花洋,向渔场进发。
沈家门渔港位于舟山本岛东南侧,面临东海,背靠青龙、白虎两山,长约十里,宽约半里,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渔港。
沈家门早在清朝中期便形成了热闹的街市,曾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记载,素有“小上海”“活水码头”之美誉。这里常年万船穿梭。
每逢鱼汛,沿海十几个省市的几十万渔民云集港内,桅樯林立,鱼山虾海,或进港避风,或交易鱼货,休整船具,进行补给,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海岛渔港景观。
第七幅展示的是,上世纪90年代,渔轮出现。第一代第二代铁壳船广泛使用,第三代第四代铁壳船出现。普陀山观音大佛像1997年竖起。
第八幅展示了连接东港新城和朱家尖岛的朱家尖大桥和观音大桥分别于1999年和2011年通车。连半升洞客运码头和至朱家尖的电缆线都清晰可见。
夙愿继续
全景展示舟山渔民大闹东海渔场情景,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给谢善法的灵感。
用易拉罐放飞想像,谢善法借鉴《清明上河图》的布局,画面上渔船、岛屿和海浪错落有致,劈波斩浪的渔船,迎风翱翔的海鸟,撒网捕鱼、起篷摇橹的渔民,其中还有艘渔船冒着黑烟,用钢丝绳拖着“插蜡烛”的兄弟船,海中救助的情景。从上世纪50年代的小舢板、小对船、木帆船;60年代机帆船、运输船;70年代80年代铁壳船,90年代渔轮,到今天的大型远洋渔轮……无一遗漏,反映的是舟山解放以来,东海渔场60余年来的发展轨迹,是改革开放的缩影。
创作《渔民出海图》成了他八年来最大的夙愿。如今,夙愿已了。更大的期望,是给《渔民出海图》找一个最合适的归宿——展览,或收藏。
“我用易拉罐作画,还原历史,让更多的后人了解舟山渔业发展史。 ”谢善法笑着说。这么一个有海洋文化内涵和本土历史分量的作品,如果藏在家里一人独乐乐,那简直就是对舟山特色海洋文化的怠慢,民间大有高人,海洋文化创意大有人在。
怎样让舟山的海洋历史文化教化于人,让独乐乐演变为众乐乐,让闭门独人的家庭创作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作作坊?让这样独特的文化创作产生其应有的价值,进而促成为一个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这是谢善法深藏内心的新的夙愿。
来源:网摘
渔文化传播
喜欢|记得关注|一起分享渔文化的故事
联系邮箱:3653641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