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新闻 >黄颡鱼养殖常见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黄颡鱼养殖常见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2022-01-24 01:50:54

请快速点击每天报最新水产价格

黄颡鱼是我国淡水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病害逐渐增多。随着夏季水温逐渐上升,水体中各种病原体开始大量滋生,黄颡鱼比较容易被感染,引发大面积死亡,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经过几年的调查与检测,笔者对黄颡鱼养殖中出现的病害进行梳理,对其发病症状、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现做如下介绍。

1 出血性水肿病

1.1 病因及症状

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1.2 疾病控制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d。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在饵料中添加1%食盐。

2 肠炎病

2.1 病因及症状

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2.2 疾病控制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3%~5%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后再进行投喂。全池泼洒0.5×10E~6的二溴海因,隔日再用用按浓度泼洒一次。

3 一点红病

3.1 病因及症状

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黄颡鱼病鱼发病时头顶部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鳍条基部充血,离群独游或较长时间头朝上、尾朝下垂直悬于水中,且来回转动。病鱼主要为3~5cm规格。发病原因多为:①投放密度大,幼鱼粪便和排泄物增多,水质较差,鱼类长期处于半缺氧状态,加之活动空间减少,活动力减弱,使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②水质污染,水体pH值偏低,鱼感染机率增大。③饲料蛋白质含量较低,使得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较慢,残饵、排泄物较多,造成了水体的二次污染,诱发了寄生虫、细菌等的感染。

3.2疾病控制

调节水体,改善水质,杀灭寄生虫,外消内服,综合防治由车轮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点红”。

预防方法:

①鱼苗入池前须用高锰酸钾和高聚碘等药物交替消毒。②水源必须经沉淀、过滤、消毒、曝气处理后再流入鱼池。③池塘消毒: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④降低放养密度,同时定期换水。⑤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提高pH值,按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止水质恶化。⑥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浪费。建议使用专用黄颡鱼饲料。⑦定期用福尔马林、车轮净等杀灭寄生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病等的发生。

治疗方法:

①第1天用浓度为25×10E~6生石灰水调节水质,提高pH值;②第2天上午用高聚碘0.3×10E~6,全池泼洒2d。第4天彻底换水后用“车轮净”(按说明剂量)全池泼洒。

4 小瓜虫病

4.1 病因及症状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在黄颡鱼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黏液,可见大量小瓜虫。鱼体明显消瘦,大量小瓜虫缓缓运动。多子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体易被小瓜虫感染。该病可引起鱼种大量死亡。

4.2 疾病控制

用福尔马林50×10E~6~60×10E~6浸洗鱼体10~15min,同时,发病鱼池亦用福尔马林消毒,全池泼洒浓度为2×10E~6的亚甲基蓝,连续数天,每天1次。

5 锚头鳋病

5.1 病因及症状

由锚头鳋寄生引起。黄颡鱼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等症状。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鳋寄生。4~6月是流行季节。

5.2疾病控制

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3×10E~6~0.4×10E~6,疗效显著。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