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小档】
店下寺前鱼灯在2008年
列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鱼灯是一门巧功夫,没有师父教授是学不到手的。鱼灯制造工艺有三道程序,包括盘扎鱼身、裱皮上彩、装点灯光。盘扎鱼身多选取一条长130公分左右的木棍为手柄,在木棍顶部横架两支约50公分的撑杆,两撑杆间的距离依鱼身宽阔而定,构成“干”字形的灯架。再选取两条较粗阔的竹篾依鱼身比例尺寸裁出,分别固定灯架的上下横杆上,定型成鱼背和鱼腹的形状。而后再按外观形状进行编扎成鱼身,编扎时竹篾经纬应尽量符合鱼体结构,尽量考虑竹篾少而承力。鱼灯盘扎工艺多讲究色彩艳丽、灯光透亮、结构灵活等技巧。依颈、尾段和鱼身的口径尺寸、大小盘扎鱼头和鱼尾以及背鳍、胸鳍、尾鳍,并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使鱼灯飞舞时,能“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盘扎好的鱼灯骨架需要裱皮上彩,裱鱼灯多选用一种薄而稀的纱布或透光性较强的丝帛类布料。过去裱鱼灯多采用缝制,即将裱布依骨架绷紧后固定,再用棉线缝在骨架上。如今多采用胶贴的办法,将鱼皮裱得平整紧绷。裱后上色则采用透明染料,其颜色丰富,透光性能好。色彩和图案依鱼的种类而定,并进行了中国传统的图案美化,使其不仅形象逼真而且成为一件上好的民间美术工艺品。为了对鱼灯色彩的固定和保护,艺人们最后都要对上色后的鱼灯涂刷上一层透明的保护膜。过去用一种叫“洋燕”的食物煮成糊状后在鱼灯上涂刷,待其干后不仅形成透明薄膜紧附在鱼皮上,还因其先让鱼皮布“吃水”再干后更使鱼皮紧绷,达到美观的效果。
装点灯光最初是在完成好以上制作过程后,在鱼灯的腹部或较为隐蔽的地方开一道窗,然后在鱼身内固定安上铁线制成的“烛脚”,表演前将一种特制的蜡烛——“铜烛”点好插上即可。由于鱼灯飞舞过程烛油四处飞溅影响鱼灯清洁或因为铜烛发生“脱脚”现象,经常会造成鱼灯被烧毁,后来改装用干电池和灯珠。现代鱼灯的灯光多采用电子发光管等现代电子产品,亮度高、光效好,而且色温柔和自然、安全清洁。因此,这道工序如今在鱼灯制作中也相应提前到裱皮上彩前完成。据说,当年的民间艺人在盘扎鱼灯时,在考虑尽量减少鱼骨架用篾同时,精细得用细青篾丝盘扎成鱼鳞,逐鳞逐片而扎,使其在点灯后远观而玲珑剔透,如一只只透明的鱼儿,在夜海中飞跃。还有在动感上讲究,如虾身能伸弹,飞鱼能张开带刺的背鳍,海螺能伸出一个漂亮的海螺姑娘,蚌、蛤能张合,内中还有珍珠姑娘等等。现在秦屿鱼灯更讲究特技制作,如墨鱼能吐烟,鳌鱼能喷焰火,鱼、蟹、龟、鲎能吹泡泡等等。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和工艺进步,秦屿鱼灯制作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越做越精巧,越做越美观。